三人斗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 三人斗文化

中国人为什么爱玩“斗地主”?

一,斗地主的起源众说纷纭 
不会玩的请举手?好,请放下,请抵达文末时私信笔者,我将手把手教你如何玩转斗地主(要交学费)。
 
问一个问题,在如今的中国,最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三大娱乐游戏活动是那些?如果,我说,一麻将,没人反对吧?二斗地主,没问题吧?三,对你已经猜到了,那就是中国特色、世界奇观、人民信仰,广场舞,不认?大妈可跟你急。
 
那么问题来了,你看,其他两个游戏的名字都取得朴实无华,体现着平白的说明文文风,为何单单斗地主这个游戏取了一个"不知道比你们高到哪里去"的名字呢,不仅采用了一种高级比喻,并且还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你们好不好奇,为什么这种扑克牌玩法要叫做斗地主呢?
 
关于斗地主的起源,网络上流传两种说法。其一,来源于知乎上的一个提问,据答问者介绍,斗地主最初起源于他老家附近,由湖北十堰一名叫做吴修权的青年所做;其二,是百度、360等百科上的说法,据传,是由湖北武汉汉阳地区的职业扑克专家严军根据"跑得快"(与斗地主类似的一种扑克游戏)改进而来。维基百科则笼统称,起源于"hu bei province"。但上述说法都没有进一步的文献资料佐证,均属于传说。笔者尝试在搜索引擎和中国知网上通过多种与扑克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搜索,亦不见具体说法。只一篇,由西南大学新闻学硕士张静和论文《中国扑克文化传播与产业分析》中提及,作者曾在一个图片展上看到过毛泽东玩"斗地主"的相片,但作者未详细说明,毛所玩"斗地主"究竟是改进以前的"跑得快",还是彼时已经有一种叫做"斗地主"的扑克游戏。
 
虽然上述两种说法存在不同的地方,但共同点在于,都认为"斗地主"起源于湖北,且是从"跑得快"改进而来,姑且采信此一说法。然而,起源的时间却不能确定,为此,我尝试通过扑克牌的产生和具体社会历史条件提出一种关于"斗地主"起源时间的猜想。准备好了吗,要开脑洞啦!
 
二、斗地主起源猜想
 
(一)
 
前面说到,斗地主是从"跑得快"改进而来的?也许有人听说并玩过这个游戏,笔者青年时期就玩过,它与现在的斗地主玩法大致相同,只是在牌型和牌数的大小上有区别,比如,A和2可大可小,在与3、4相连时是小牌,与Q、K相连时则是大牌,还可两副牌一起玩,炸弹也不规定只是四张同样的牌,也有飞机、连对这类牌型,一般需要四人一起玩,二打二。
 
又据网上的资料,"跑得快"是西方扑克文化与中国民间棋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最初流行于江浙一带,称关牌,这也跟扑克牌进入中国的历史形成呼应。据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出版的杂志《文体用品与科技》上《坎坷、创新、赶超、发展--中国扑克牌生产历史回顾》一文介绍:"扑克是在十九世纪中期传入中国,直到20世纪20年代,扑克还只是上海十里洋场赌场里的工具。"
 
那扑克牌又是什么时候才会传到湖北,并且,要从"跑得快"(关牌)演变成"斗地主"。这里至少要经历三个步骤,其一,扑克牌在江浙地区盛行,并衍生出"跑得快",其二,作为扑克游戏的"跑得快"传到湖北,其三,"跑得快"演变成斗地主。而其中更重要的,又在于第二步和第三步,前者需要扑克牌的生产和流通条件改善,后者则更需要一种关于"斗地主"的文化土壤或群众心理,即社会运动意义上斗地主。以下一一展开~
 
首先是扑克牌的生产和流通。上述杂志提供的一份资料,《我国50-60年代初主要扑克牌生产厂家及商标一览表》,其中介绍到,中国最早生产扑克开始于1931年,上海的翠华卡片厂,所产扑克名为狮牌,到四十年代末,还只是上海有扑克牌生产企业。但作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城的湖北武汉并不算封闭落后的城市,通过交通将扑克运抵湖北销售应不是问题。然而,这里还需要算一笔账,既扑克牌的价格。

《我国50-60年代初主要扑克牌生产厂家及商标一览表》
 
1937年,日本侵占上海,伴随着日货倾销而来的大量日产扑克使得扑克牌价格大跌,由36元一罗(144副)降至16元。36年时的一元钱大致可买八斤猪肉,算算,现在一斤猪肉15元,民国16元大致可以相当于现在的2000元,算下来,一副扑克在上海最低都要卖相当于现在的14元一副。从上海将扑克牌贩运上千里至湖北,其价格又为几何?对于城市人来说,货币相对容易获取,花两斤猪肉的钱买副扑克牌,应该不是大问题。可是对于居住在农村的农民来说,经过转手,扑克价格又会再次提高,花费相当于现在二十余倍的价钱买扑克牌,农民明显地缺乏消费动力,此时,扑克在湖北农村应还很少。
 
根据以上,三十年至四十年代,湖北人可以玩扑克了,也可能会玩跑得快。但是,是否这时武汉人就会将"跑得快"改成"斗地主"呢?这就涉及到第二点,是否有那样的文化土壤。
 
作为一种社会运动的"斗地主"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时期,由共产党深入农村组织农会发动。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既成文于20年代末,彼时,湖北也开展了与湖南相似的农民运动,虽声势不如湖南,可以说,此时,斗地主在湖北农村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可是农村人此时还没有条件玩扑克牌,城市里可以玩扑克的人则不可能将"斗地主"命名扑克游戏,因为居住在城里的很多人本身就是地主。
 
(二)
 
那到什么时候才会有绝大多数底层农民也玩得起扑克游戏的社会条件呢?那一定要有扑克的大量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价格进一步降低,底层大众都能玩得起扑克。同时"斗地主"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被湖北人民所接受,或者是农村人普遍接受,或者全社会一起接受。扑克游戏"跑得快"到"斗地主"一定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
 
国民革命时期之后,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一方面,主办农民运动的苏维埃政权转入江西,其他地区包括湖北的农民运动进入低潮。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转移至陕甘地区,并且,此时,共产党亦不主张斗地主,为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产党对待地主的政策已经转变为减租减息,不再像以前那样搞没收和戴高帽游行;另一方面,在扑克牌的生产方面,一直到49年以前,只有上海才有扑克牌生产厂家的状况没有改变。
 
到了49年之后,中国的扑克生产突飞猛进,在49年到58年不到十年时间里,仅上海就有数十家扑克牌生产企业,并且包括武汉在内的其他城市在内,也开始出现扑克牌生产企业。此时,应是扑克极大普及的时期,和平年代提供的安定环境也是休闲娱乐活动普及的条件。
 
从此以后,对于"斗地主"的命名应主要在于社会土壤。由于特殊意识形态,从49年直到78年中央正式废除对地主身份的政治歧视,可以说,中国人对于斗地主始终拥有者极大的热情,历次政治运动中,拥有地主身份的社会成员都会被拿出来斗一斗。但"斗地主"更有可能出现在哪个时期呢?
 
我的猜想是,更可能是出现在66年之后,更准确的说是70年之后,具体理由有两个。一,刚开始普及扑克游戏的人民大众还要玩一段时间的"跑得快",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演化。二,这个时期之前,人民群众还没有强烈的动机修改"跑得快"的名字,而到了70年之后,则具备了这样的动机和必要性。
 
据《回顾》一文,六十年代文革开始后,作为一种"四旧",扑克牌和扑克游戏遭到了禁绝,不仅全面停产,民间更是禁玩扑克。但到了70年初以后,国内形势渐渐有所松动,扑克牌以文娱牌、文娱片的形式生产发售,其中a、j、q、k也以相应的数字代替,扑克牌作为红卫兵创造的"四新"出现。精髓的地方可能就在这里出现,如何让扑克游戏获得更多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从而可能理直气壮地玩耍,那高举"政治正确"的旗帜,就是一个绝妙办法,对吧,我们玩扑克那是也是在以文化娱乐的方式进行阶级斗争,时刻不忘对"地富"阶级仇恨,就像现在,机关单位喜欢以党组织生活的名义搞旅游休闲,一个道理。
 
文革时期生产的扑克牌,字母被数字代替

由此,斗地主的名字很可能就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在特殊年代的"机智"表现。
 
三、为何其他国家没有"斗地主"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何单单中国有种扑克游戏叫做斗地主,在通行的资料里,关于扑克游戏多人玩法里,除此一家,没有一个名叫做斗地主的玩法,为此英语世界还特地为这种扑克玩法命名"doudizhu"(请用英文腔读)。而中国的斗地主与德州扑克、百家乐已经成为了世界三大扑克游戏。
 
为何单单中国用斗地主来命名一款扑克游戏,并且,还拥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以至于全国人民毫不违和地接受和传承。这个问题,可以转化成,为何斗地主在中国会是如此强势的一种集体文化记忆,很明显,这得回到人类的现代化转型中,它起源于现代改革或革命运动对传统土地制度的变革中。
 
在各国现代转型转型中,法国算得上是最激进的了,那法国当年是如何斗地主的。翻一下世界史就可以看到,法国的土地制度变革发生在十八世纪晚期的大革命期间,他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君主立宪时期,制宪议会颁布法令,废除传统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并没收教会财产,但没有没收贵族的土地,也没有取消贵族的地租,对地主还是很温柔的。
 
第二阶段,吉伦特派统治时期,立法议会宣布,在农村中分配共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权利,这算动了些真格了。
 
最后是雅各宾时期,公民公会的做法,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块出售,地价先打白条,原本共有土地按当地人口分配。这算最激进的了,但一,没把地主的地全分了,二,分逃亡地主的地还得出钱买,三,没给地主戴高帽子批斗。此后,法国土地制度没有再发生激进的变革,其间不过十数年时间。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暴露了出来,政府分地还要人出钱,扣啊。
 
再一个俄国也有激进的传统。俄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曾出现土地改革,但这种变革如果从农民阶级的立场看,简直反动透顶,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大生产,政府动用权力,变向将土地集中到权贵手里。之后,二十世纪初的斯托雷平改革,又延续了这一路数。到目前为止,俄国农民不仅没有"斗地主"分田地,反倒是不断地被地主斗,俄国传统的农村公社土地制度不断遭受摧残。
 
终于,到了1917年,共产革命来啦,斗地主运动终于可以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俄国农民倒是积极啊,不像我国的土改在一些地方老推不起来,还没等布尔什维克来引导发动,俄国就率先起来将地主们给斗了,据秦晖老师的研究介绍,俄国农民的斗地主运动在布尔什维克来到农村以前,就完成了近百分之九十。为何?中俄农民差异如此之大,那,因为,人俄国农民不过是拿回几十年前还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已,人家当然好意思罗。
 
既然,如此,俄国人当然是没得地主要斗了,反倒是要斗一下国家,当年斯大林要搞集体农庄,好让农村更好的支持国家建设,但俄国农民抵制啊,就跟国家斗,飞机大炮都出动了,之血腥。所以,对于俄国人来说,他也没有这么一个强大的斗地主的传统,"斗国家"倒是有咧。
 
另一个曾被我们模仿的近代变革偶像,日本。他们的分地历史又是如何呢?明治维新之前,在日本将军最大,以下是大名,这都是封建地主啊,掌握着大量的土地,但由于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已经发生较大的分离,既大量的土地虽然是属于领主,但通过租佃的方式,大量土地的使用权又在农民和"小地主"手里。
 
从1871年至1881年,日本明治政府用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一场相比起来颇为温和的土地革命,先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废除了将军大名们在封地的统治权,再颁布法令,将大量土地使用者的权利直接上升为所有权,喏,不用流血,搞批斗去抢了,换一个名字就是。
 
再者,日本在二战后,还分过一次土地,这就是分得更细了,在麦克阿瑟的主持下,日本政府将194万公顷的土地从地主手里强制低价收购,再低价卖给420万农民。也是"买卖",不是抢哦。虽然,从1871年到1945年,两次分地跨越近百年,但这种分地却并未使得斗地主成为一种连续的历史传统。
 
通观几个现代化转型带有激进色彩的国家,他们在处理土地问题时,看起来还算温和的,要么讲买卖,要么讲历史传统,同时,也是分完地儿就了事,"地主"这个词儿,也随着旧制度一起扫进垃圾桶。如果再算上“文化”层面的斗地主一比,就更加无国匹敌了。当然他们就没有机会享受,如今"斗地主"这种扑克游戏里面趣味盎然的文化意味了。
 
四、中国斗地主的强势文化传统
 
要说到谁最掌握斗地主的文化精髓,那非我国莫属了,无国能出其右,满满的文化自信,可谓斗争彻底,技巧丰富,灵活多变。
 
我国斗地主现象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代,国民革命期间,国军主要负责摧毁封建旧势力的军事力量,共产党则深入农村基层,领导农民组织农会,从摧毁其经济基础上下功夫。二十年代农民运动的代表,当属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里描写的湖南地区,可以从这份经典文献里,一窥斗地主文化最初的璀璨形态。
 
从技术层面看,斗地主就可以分为政治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及军事手段,当然,这一切都是要以农会为依托。其中政治手段包括:
 
清算,既检查土豪劣绅在经手地方公款时的贪污行为,追回赃款,打击其社会形象;
 
罚款,在清算中被发现舞弊的要罚,以前有劣迹的要罚,暗中使坏破坏农会要罚,赌牌的要罚,抽大烟也要罚,总之得倒过来,让地主们也享受一下"苛捐杂税"酸爽感觉;
 
捐款,当然有未免遭祸害,主动捐款的,但是更多的落后分子,则一定要等待被当做一种处罚时,才肯自觉;
 
小质问,就是,我农会人只要发现一点你地主有啥问题,直接冲到你家去,提出当面批评,事后还的让地主们写下被称为"休息字"的悔过书;
 
大示威,这可不是我们现在什么游行、静坐、绝食森破招数,恰恰相反,大示威就是大吃喝,直接跑你地主家去做客,要你杀鸡宰羊好好款待你农民爷爷,湘潭马家河,有一万五千余农会会员向六家土豪劣绅发起大示威,大吃四日,杀猪百三十余头,爽吧;
 
戴高帽游乡,多么熟悉的传统啊,在以后的历史中,我们将看到这个传统被无限发扬光大;
 
关监狱,这里还是讲"法制程序"哦,关监狱得交官府;
 
驱逐,其实这个主要是被吓跑的,虽然你自己走了,我们还是要显示一下权力,你是被我"驱逐",这点不好,一开始就犯形式主义错误了;
 
然后,枪毙,"这样的大土豪劣绅...每县至少要把几个罪大恶极处决了"、"农民和各界民众共同做的",首先是枪毙了不少,其次,有些事送官府杀的,有些就直接被"群众专政"了。
 
再看经济手段,农会夺权,一朝把权夺便把令来行,农会出规定:你们地主,哎,"不准谷米出境,不准抬高谷价,不准囤积积奇";不准加租加押,要减租减押;不准退佃;要减息。
 
如此威武的农会,权威何来,那必须"枪"杆子出政权啊,当然,那是农民还没太有钱,买不起子弹枪,那就组建梭镖队,再团结一批反水的地主武装。所谓梭镖是一种接以长柄的单尖双刃刀,一县少则数万支,多则上十万支,人多力量大,什么团访局、警察分分钟碾压。
 
如此斗地主,那不要太风生水起,不愧其乐无穷,说成斗地主嘉年华都不为过啊。
 
如果,只是一时一地这样搞一搞,那肯定是不足以形成一种文化传统,乃至于沉淀为全民深刻的文化记忆。翻开我们的高中历史课本,斗地主运动进入下半场,江西苏维埃时期,称为十年土地革命,戴高帽、搞批斗、专政枪毙创造性经验肯定要延续,但什么减租减息就直接免了,因为这是是直接没收土地。前文说到斗地主的灵活多变,这个特点,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体现出来了,延安政权一改瑞金时期的没收政策,为了团结抗日力量,对地主又改为双减政策。斗地主创造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解放战争和建政初的土改运动中,得到更加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面对农民斗争积极性不高和斗争对象逐渐减少的实际困难,做到了有条件要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斗,遂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后果,有些"地主"说,我尼玛这也算地主啊。
 
传统在延续,进入60年代,黑n类的政治提法不断加码,直到文革时加到黑九类,但无论如何添加政治贱民的种类,地主第一位的宝座那是雷打不动摇的。到这时,斗地主嘉年华也进入加时赛环节,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灭了阶级,作为社会实在的地主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地主的阶级烙印,或者作为标本的地主仍然逃不脱被斗的命运,一遇运动,就要拎你出来斗一斗。由此产生的罪孽和悲剧,罄竹难书。
 
从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近六十年的时间里,作为一种政治运动的斗地主始终是中国人政治生活一项重要主题,由此就不难理解,它会成为中国心中一种强势的集体文化记忆了。
 
结语
 
1979年,1月1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除极少数坚持反动立场、至今还没有改造好的以外,凡是多年来遵守政府法令、老实劳动、不做坏事的地主、富家分子以及反、坏分子,经过群众评审,县革委会批准,一律摘掉帽子,给予农村人民公社社员的待遇。
 
至此,延续近六十年的斗地主嘉年华终于落幕,现实中的斗地主告一段落,同时,地主这一失去现实根据的文字符号又被人民的集体记忆裹挟着进入纸牌游戏,继续充当着人民其乐无穷的靶子,就像某种危险之物的封印。
 
参考资料:
 
1、《坎坷、创新、赶超、发展--中国扑克牌生产历史回顾》,《文体用品与科技》
 
2、《我国50-60年代初主要扑克牌生产厂家及商标一览表》,《文体用品与科技》
 
3、秦晖《从俄国到中国--“土地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4、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
 
5、张静和《中国扑克文化传播与产业分析》